飓风和台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而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则称为“旋风”。
飓风来袭
“飓风”英语写作hurricane,来自美洲玛雅神话中的创世神之一的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胡拉坎)。在玛雅神话中,当世界还处于混沌未开之时,Hurakan朝水面用力吹了一口气,吹开了水,露出了干燥的大地。后来,Hurakan又施展魔法,引来暴雨和洪水毁灭了人类。生活在加勒比海的土著人用Hurakan 称呼当地的强热带风暴,认为是这种风暴是Hurakan在施展魔法。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加勒比海地区后,将Hurakan一词带入西班牙语,用来表示飓风。 该词进入英语后,拼写变成了hurricane。
“台风”名字的由来,有两类说法。一种是“转音说”,“台风”英文写作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大风”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也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他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大风”。还有一种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
台风“海燕”云图
飓风和台风又是如何命名的呢?自1953年开始,女性名字被用来给热带风暴命名。名字首字母按26个英文字母顺序排列。通常,每年飓风季的第一个风暴通常以字母“A”开头,当年第二个风暴名称以“B’开头,第三个就以“C”打头。第一个被命名的飓风是“爱丽丝”,后来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反对,从1979年开始改为男女名交替使用。这套命名系统沿用至今。目前,负责命名的世界气象组织采用了6张飓风命名表,每6年循环一次,而每张表上的人名按照首字母次序排列。
在台风的命名方面,由于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在出现国际统一命名规则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台风的命名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下属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台风的先后顺序编号。原来设在关岛(现已迁至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人名命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世界气象组织下属台风委员会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热带气旋采用新的统一命名法。世界气象组织颁布的命名表包含140个名称,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在亚太区域的14个成员国或成员地区提供,台风名称的实际分配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除了根据命名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其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
进入列表的台风或飓风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是代表正面、美好的词汇,或者与提名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关。例如,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中就包括悟空、玉兔、风神、海神等来自神话故事的名字。命名表中的名称并不是一成不变。一旦某个风暴造成特别严重灾害和生命财产损失,其名称将从命名表中删除,也就是这次台风或飓风将永久占有这个名字。当某个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去后,当然还要对命名表进行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