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1965年3月27日,设立海兴县。因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即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为名。以山东省无棣县划归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和盐山、黄骅2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海兴县行政区域。这个新成立的县一度打算叫 “小山县”。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原国民党起义将军、盐山县人高树勋在研究时提出建议,鉴于新建的县滨临渤海,应取“靠海而兴”之义,定名为海兴县,这一建议得到了省委、省人委的同意。
【沿革】
商代属蒲姑国无棣邑。西周属齐国地,春秋战国在齐、燕之间变动。
秦代先后属齐郡、济北郡的柳县(治:今黄骅羊二庄村)。一说部分区域属厌次县(时治:今陵县神头镇)。
汉时分属柳县(期间曾改置柳侯国)、高城县(盐山前身,治:今盐山古城赵村)、章武县(治:今黄骅故县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属章武县、高城县(治:今黄骅旧城村)。
隋、唐、五代时分属盐山县(治:今黄骅旧城村)、无棣县(治:庆云县于家店村)地。自设无棣县海兴县境始终处于盐山、无棣两县之间,界线多次变动。
宋、金为盐山县(治:今黄骅旧城村)、无棣县(治:今无棣城角村)地。
元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盐山县(治:今黄骅旧城村),济南路棣州无棣县地。
明属京师河间府盐山县(治:东隅,即今盐山县城)、山东济南府海丰县(治:今无棣旧城区)。
清代属直隶天津府盐山县、山东武定府海丰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今海兴县境分属河北省海津道盐山县和山东省武定道无棣县,之后废道制,盐山、无棣2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河北省和山东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盐山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无棣县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今海兴县地分属2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五区(高湾)成立,杨靖远任县长。今海兴辖地分属盐山二区(旧城)、四区(羊二庄)、五区(高湾)、六区(崔口)及无棣县辛集区、埕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为纪念在盐山县第四区(即羊二庄区)许管管区大赵村(今黄骅市境内)牺牲的杨靖远县长,析盐山县宣惠河以南的一个区和乐陵县城以北的三个区,设立靖远县。本县辖地分属新海县二、三、四区,靖远县一、三区及无棣县四、五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撤销靖远县,辖区并入盐山县。县辖地分属盐山县六区(高湾)、七区(赵毛陶),无棣县四、五区及黄骅县二、三区。
建国后,今海兴县地仍分属盐山和无棣2县。1950年5月,盐山县划归德州专区,无棣县划属惠民专区。1952年10月24日,盐山县地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所辖的盐山县等17县划归天津专区;9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称淄博专区,无棣县属淄博专区。
1961年5月23日,恢复沧州专区,盐山县划属沧州专区。1965年3月12日,将山东省无棣县所属四女寺碱河(即漳卫新河)左岸的辛集、良户、山后、宋王、朱王、傅赵、杨埕7个社、51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由盐山县暂时管辖。1965年3月27日,立海兴县。6月26日海兴县在小山正式建立。以原属盐山、黄骅2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及由盐山县暂时管辖的区域为海兴县行政区。
1967年12月31日,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沧州专员公署。1968年3月5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沧州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20日,撤销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1月9日,海兴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海兴县人民政府,仍隶属沧州地区。1993年6月19日,县级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新的地级沧州市,海兴县属沧州市。
[参看“盐山县”词条]
[参看“无棣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