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无棣县


[日期:2015-07-29]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725次

【由来】
       无棣县城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在今庆云县常家乡于家店村北,以南临无棣沟(今河北省盐山县境内,隋末填废)而得名。

       “无棣”二字源于无棣山,又称盐山、马谷山、大山,是一座碣石山,为火山遗迹,因周围棣树遍布,唯此碣石山不生棣树,故曰无棣山。据《盐山县志》载:“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无棣水名字则源于无棣山,据《盐山县志》载,“无棣水为禹疏之导河,亦名老黄河,三代以前在九河之列。”因流经无棣山,而取名无棣水,春秋战国时期改称无棣沟。

【沿革】
       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导河无棣水(无棣沟)。夏县境为兖州之域。商县境属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国地,治所在博兴县境内。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

       秦汉以后,县境先后为厌次县、阳信县辖地。魏、晋县境属冀州乐陵国阳信县。晋末国改郡,为乐陵郡阳信县。东晋十六国县境为阳信县地,晋咸和二年(327年)属后赵。晋太和元年(366年)属前燕。晋太元七年(382年)属前秦。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属后燕。晋义熙五年(409年)属魏。

       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南朝宋属冀州乐陵郡,后属北魏青州乐陵郡。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并为沧州,阳信改属沧州乐陵郡。后为东魏、齐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厌次省并入阳信县,阳信县移治马岭城(今惠民县),为附廓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割阳信、饶安置无棣县,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大业二年(606年),棣州改沧州,无棣县属沧州。大业八年(612年)废州置郡,无棣县属渤海郡。唐,无棣称上县,属渤海郡。贞观元年(627年)省并入阳信县。贞观八年(634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沧州改称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沧州,无棣随属。太和二年(828年)划属棣州,不久复属沧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无棣县,属河北道沧州。后周无棣县,隶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置保顺军于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所在信阳乡城角村,军如下州,辖无棣一县。北宋无棣县,于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保顺军城,称望县,即县治置军使。宋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所于保顺军城(在今信阳乡城角、花园诸村),隶属河北东路(河北道)沧州。

       从金代开始辖区划小,泰和三年(1203年),无棣县东部分出,另置保顺镇,直隶于棣州,西部仍称为无棣县,治所迁回隋唐无棣县原县城。元代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将原无棣县划分为东、西二县,俱称“无棣县”,分别隶属于沧、棣二州。今县境居东,为棣州无棣县,俗称“东无棣”,治所在原保顺军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棣州无棣县移治今县城旧城区。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棣州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复置海丰县,因境内有海丰乡,县境又北邻盐山县海丰(盐)场取县名,初属滨州,后划属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乐安州改称武定州。

       清代,海丰县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济南)道武定府。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改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府,海丰县随属。

       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海丰县属之。民国三年(1914年)5月,岱北道改为济南道。同年,因广东省也有“海丰县”,为避重名,县名复为“无棣”,隶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将山东省重划为11道,无棣县改属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无棣县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山东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共设立12个督察区,无棣县属鲁北行政区第五专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日军第一次侵占无棣县城,21日撤离时由伪军华北自治联军副司令刘佩臣组建伪警备队留守;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成立伪“山东省公署”,全省划分为4道2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28日,日军第二次侵占无棣县城,日军在无棣城建立了日军司令部,并建立了伪政权,日伪无棣县属“鲁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全省改设10道,无棣属武定道。是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被迫迁驻北大城。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山东省冀鲁边区第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驻城后王村。是年下半年,无棣县北部并入新海县。同年9月沾阳棣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新青、沾阳棣两个边区县均隶属于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迁驻信阳城。同年9月17日,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解放无棣县全境。随后两边区县撤销,无棣县恢复原建制,改属渤海区第四专区,县政府驻无棣城。10月县政府迁水湾街,11月迁信阳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迁驻车镇区小高村。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25日,山东省划分为16个专区,无棣县属垦利专区。10月,无棣县政府迁回无棣城。1950年5月9日,撤销原来的15个专区和一个工矿特区,设立滕县、临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胶州、莱阳、文登、淄博10专区,无棣县划属惠民专区。1958年11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称淄博专区。同年12月20日,阳信县并入无棣县,无棣县隶属淄博专区。1961年6月12日,撤销淄博专员公署改名为惠民专员公署,无棣县仍属惠民专区。10月5日,原阳信县从无棣县析出,恢复建制。

       1967年2月27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惠民专员公署。1968年5月,无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撤销,复设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春,无棣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县政府,仍隶属惠民地区。1992年2月12日,惠民地区易名滨州地区,无棣县为其属县。2000年6月10日,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无棣县为滨州市属县。


注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注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1.渤海行政区的第一、二、三、四专区更名为沧南专区、泺北专区、清河专区、垦利专区。
 2.鲁中南行政区的第一、二、四、五、六、七专区更名为泰山专区、沂蒙专区、尼山专区、台枣专区、滨海专区、泰西专区。
    3.淄博特区改称淄博工矿特区,属山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另外,胶东行政区辖5个专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滨南,山东省共计15个专区和一个工矿特区。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