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朝垂拱四年(688年)析蒲台、厌次二县地置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州治为渤海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清朝旧制府、州、厅为县,于是改滨州为滨县。1982年8月设滨州市(县级)。2000年6月设立地级滨州市,同时县级滨州市改为滨城区。
【沿革】
商、周时期属蒲姑地。秦属齐郡。西汉武帝年间置湿沃县,属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湿沃城。南北朝时期徙湿沃县治乱城(今北镇附近),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湿沃为蒲台县,因境内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乱城。唐朝,垂拱四年(688年)析蒲台、厌次二县地置渤海县(治所在滨城东40里。天宝五年,即746年,移治李邱村,今滨城北垣外)。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领渤海、蒲台二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滨州降为不领属县的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清朝旧制府、州、厅为县,于是改滨州为滨县,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滨县改属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滨县直属于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实际上仅设立七个),滨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七·七”事变后,滨县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滨县复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日伪统治山东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滨县属鲁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滨县属武定道(驻惠民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民主政府划滨县属冀鲁边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行政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滨海区行政公署改为行署,滨县属渤海行署的第四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2日山东全境解放,滨县属渤海行署垦利专区。
1950年5月垦利专区撤销,所辖区域划归惠民专区。1958年12月8日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滨县属山东省惠民地区。1982年8月2日,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设立滨州市(县级),1987年2月25日,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称滨州地区。2000年6月10日,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同时以原县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