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镇】
城关汉时属高成县,称平津乡,这里有客店名“香鱼馆”,著称当地,于元末明初改称香鱼馆。明洪武九年(1376年),盐山县治移至于此,遂改称盐山,因是县治故名城关。而盐山县之名则源于盐山,盐山系距今12万年火山喷发而形成,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明月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唐改称马谷山,元时改称大山。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借此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
【中隅】 【东隅】 【南隅】【西隅】【东门外】【南门外】【西门外】是位于盐山县城区内的7个行政村,分别根据坐落在城区内的方向位置而得名。
【东刘庄】【西刘庄】据刘氏谱书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盐山城东,故取村名东刘庄。分东刘庄和西刘庄两个行政村。
【刘红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有呈红色的白衣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红庙。
【杨红庙】据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先祖东壁奉诏由山西代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有呈红色的白衣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杨红庙。
【姜红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迁此立庄。因村东有一座白衣庙,呈红色,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李红庙。清康熙初(1662年—1670年),姜氏八世祖由本县姜牛移居该村。后姜氏人丁不旺,村名改称姜红庙。
【翟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周氏由甘肃兰州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周家庄。清康熙三年(1664年),翟氏由翟褚村(今属海兴县)迁居该村,因户大丁旺,并重修关帝庙,改村名为翟庄。
【后刘庄】据刘氏墓碑文记载:“吾刘氏原籍滦州(今滦县一带),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盐邑”。因该村座落在盐山城北,故取名为后刘庄。
【贾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贾氏迁居此地立庄,以姓氏取名贾庄。与小张庄为一个行政村,即贾张。
【小张庄】明永乐初(1403年—1405年),张氏迁居此地立庄,因该村较小,故被称为小张庄。与贾庄为一个行政村,即贾张。
【北杨庄】明永乐初(1403年—1408年),杨氏迁此立庄。其时,村东北有一土台,系许予之墓,为唐龙朔元年(661年)2月27日立,台形似乌,俗称凤凰台。故取村名凤台杨庄。因村小,1961年改称小杨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小庄乡小杨庄,更名北杨庄。
【大李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为兄所建,故取名为大李庄。
【小李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为弟所建,故取村名为小李庄。
【孙庄】明崇祯元年(1628年),孙氏由赵毛陶(今属海兴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孙庄。分东孙庄和西孙庄两个行政村。
【辛庄】明嘉靖二年(1523年),张氏由沧州徐寺迁此立庄,初起村名为新庄,“新”、“辛”同音,后演变为辛庄。
【小刘庄】清康熙初(1662年—1670年),这里为高龙潭高家墓地,有佃户刘氏在此为高家看坟种地,后传宗接代,繁衍为村。因与大村后刘毗邻,故称小刘庄。
【吴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程氏由河南固始县程家老庄迁此占产立庄,其时程、邵、左、杨、戚五姓相继迁来聚居,合建阁庙,取村名五家阁。清初,邵、左、杨、戚四姓先后迁出,吴氏迁入。因吴族户大丁旺,遂改村名吴家阁。1979年改称吴庄。
【马牛】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定都,下诏罢兵,金兵辎重车队行到该地时,诏书到,令其车和牛及所载物资,馈送乡人,并建牛留寺以示纪念。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迁此占产立庄。便借牛留寺冠以姓氏,取村名马牛留,后简称马牛。
【贾牛】明永乐元年(1403年),吴、王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附近有一座白塔寺,故取村名白塔寺。嘉靖年间买给贾家做庄田,邻近牛留寺,遂借此改称贾牛留,后简称贾牛。
【韩牛】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韩氏由本县志门韩迁此立庄。邻近牛留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韩牛留。后简称韩牛。
【宋牛】据宋氏谱书记载:明万历末年(1616年—1620年),宋氏七世祖南朝由大六间房(今属黄骅)迁此立庄,邻近牛留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宋牛留。后简称宋牛。
【董牛】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由山东平原县迁此立庄,邻近牛留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董牛留。后简称董牛。
【姜牛】据姜氏谱书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姜氏先祖友德由山东高密县迁此占产立庄,邻近牛留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姜牛留。后简称姜牛。
【杨牛】明永乐元年(1403年),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邻近牛留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杨牛留。后简称杨牛。
【小刘牛】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盐山县城东牛留寺附近占产立庄。邻近又有一同姓村,该村较小,故取村名小刘牛留。后简称小刘牛。
【大刘牛】明永乐元年(1403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盐山县城东南牛留寺附近占产立庄。邻近又有一同姓村,该村较大,故取村名大刘牛留。后简称大刘牛。
【段庄】明永乐末年(1420年—1424年),段氏由段庄(今属海兴县)迁此立庄,沿用原籍庄名,仍称段庄。
【小宋庄】明永乐八年(1410年),宋氏由山东乐陵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宋庄。因村落较小,后改称小宋庄。
【东三里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迟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县城东三里处,故取村名东三里庄。
【大王铺】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吕氏奉诏由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村东为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所封长沙顷王子高成侯封地,乡人俗称“大王地”,此地又邻官道(亦称驿道)。洪武初年,在此设急递铺,称大王铺,吕氏沿用此名为村名。
【东赵庄】据赵氏谱书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赵氏三户奉诏由滦州土尔坨迁此占产立庄,始称三家庄。因该村位于县城东,后改称东赵庄。
【南杨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盐山县城南门外迁此地以放羊为业,称羊场。明永乐末,杨氏迁来居住,遂改称南杨庄。
【尹刘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谢刘二氏迁此立庄,称谢刘庄。嘉靖年间,尹氏六世祖从南皮迁此居住,谢氏迁出,改称尹刘庄。
【韩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东河上有一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韩桥。
【曾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冉、王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冉王庄。冉、王二姓不睦,后曾氏迁入,略有功名,为调和两姓矛盾改村名为曾庄。注:洪武二年(1369年)曾姓一世祖由江西吉安任长芦都转盐运使(副三品)迁沧州,后入民籍,定居于帽圈村,曾姓二世祖任卢州知府,三世祖任福建参议,皆为四品官,后曾姓再迁入,改庄名也不为奇。
【西三里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县城西三里处,故取名西三里庄。
【祁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祁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祁庄(今祁氏失传,但祁家坟尚在)。
【毛庄】明洪武九年(1376年),毛氏于盐山城内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毛庄。毛氏已失传,但村外仍有毛家道口地名及毛家祖坟。该村隶属祁庄行政村。
【白庄】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白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白庄。
【刘园】据查,明弘治元年(1488年),刘氏迁此立庄,因以种菜为业故取村名为刘园。该村隶属白庄行政村。
【崔庄】明成化三年(1467年),崔氏由沧州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崔庄。
【范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范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范庄。
【高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由湖南祁东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高庄。
【后王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同姓在村南立有前王庄,故该村称后王庄。
【前王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同姓在村北立有后王庄,故该村称前王庄。
【张相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先祖张子香由甘肃兰州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张子香庄。后改称张相庄。
【大韩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甄、马、韩三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甄马韩,同年,甄、马二氏迁出,又一韩姓迁入,因临近小韩庄,故改村名大韩庄,以示区别。
【小韩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为与临近大韩庄区别,遂取村名小韩庄。
【谢园】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谢氏先祖洪忠、洪亮兄弟二人为曾庄孙家护院,后于此置田定居,以种菜为业,故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谢园。
【三皇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傅氏迁此立庄,因地处护河城边,以此取名傅家城壕。正统五年(1440年),刘氏由北京东南武清县迁入,买了三皇庙庙产。1912年,刘氏族长刘玉普借此将傅家城壕改称三皇庙,沿用至今。
【小王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李氏由北京东南武清县迁此占产立庄,因以种菜为业,且距县城三里,故取村名三里园。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又有王氏迁入,王氏依仗权势,以其姓氏取代村名,因村落较小,将村名改为小王庄。
【穆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张庄。明成化年间(1465-1470年),穆氏从山东曹州东关曹庄迁入,因穆门子孙繁衍,人口众多,故改村名穆庄。
【刁家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刁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并修家庙一座,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刁家庙。
【西赵庄】据查。此村系“燕王扫北”时幸存者赵欢所立,以姓氏取村名赵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该村位于县城西,更名为西赵庄。
【陈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陈庄。与薛庄为一个行政村,即陈薛。
【薛庄】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0年),薛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薛庄(薛氏失传,但薛家坟尚存)。与陈庄为一个行政村,即陈薛。
【望树镇】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刘自然在此筑起一土城,迁四邻乡民居内防乱,称为刘新城。村旁有一大柳树,乡人以望树识村,久之便以望树取代村名。
【志门韩】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韩家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韩庄。韩氏四世祖为纪其叔母操行,乃立坊建门,并改村名为志门韩。
【南韩】明永乐三年(1405年),韩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投亲来曲庄,分曲姓土地自立村庄,取名曲韩,因该村位于望树南部,后被称为南韩。
【魏庄】据魏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氏奉诏由山东栖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名魏庄。
【于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氏奉诏由山东栖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于庄。
【褚南庄】据褚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褚氏先祖由山西寿光县彭家道口迁此立庄。因位于盐山县城南,故称褚南庄。分前褚南庄和后褚南庄两个行政村。
【太平店】据查,该村原名太平阁。西邻官道(亦称驿道),明洪武初在此设急递铺,称太平铺。据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大石桥曾家湾杨各庄迁此定居,后开一大车店,乡人称这里为太平店。分前太平店和后太平店两个行政村。
【付李】据查,该村系古村,原名小李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付氏由永平府昌黎县付家林迁此定居,遂改称付李。
【毕庄】据毕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毕氏奉诏由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毕庄。
【叶茂李】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叶、李茂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兄弟讳加姓氏取名叶茂李。
【马家坊】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景坊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迁此立庄,以姓名取村名马景坊,后“景”讹称为“家”,相沿成习,呼为马家坊。
【于庵】据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业安与杨静姑表兄弟二人由永平府昌黎县曾家湾迁此占产立庄,于姓修庙一座,遂以庙冠姓氏取村名于庵。
【大丰】明永乐二年(1404年),丰、张、姜三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三姓中,唯丰氏人众,故取村名大丰。
【杨家铺】据杨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先祖杨天成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村东邻官道(亦称驿道),明初曾在此设急递铺(曰移风铺),遂以此冠姓氏取村名杨家铺。分东杨家铺和西杨家铺两个行政村。
【李家铺】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永印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杨家铺,冠以姓氏取村名李家铺。
【刘郭铺】据马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云奉诏由永平府滦州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与杨家铺相邻,遂冠姓氏取村名马家铺。后刘、郭二姓迁此居住,子孙繁衍,而马氏人丁不旺,村名改为刘郭铺。
【西小王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德瑞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村落较小,被称为小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全县有5个小王庄,进行标准化处理,改称西小王庄。
【韩才风】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才风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韩才风。
【于化】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氏先祖于化荣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于化荣,后演称于化。
【李振隆】据李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李振隆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西关外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振隆。
【宋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宋庄。
【小郭】据郭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存武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郭家,因村小,习称小郭。
【曲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曲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曲庄。
【韩集镇】
位于盐山县南部。根据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先祖从枣强县迁至现址立庄,并以姓氏命名为“ 韩庄 ”。后因集市形成,逐渐演变为“韩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韩集乡;1983年12月,改为韩集镇。
【大李】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大功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李大功。抗日战争时期为与邻村同族有辈分大小之分,该村辈分较大而改村名大李。
【小李】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较大李同族辈分较小,取村名为小李家。清嘉庆年间,李氏做香火生意。同治二年(1863年),李氏后代念慈考中举人,6年后又考中进士,出仕任东门御史,将村名改为李家香坊。抗日战争时期,又改称小李。
【东刘集】【西刘集】原为一自然村,人们习惯统称为刘集。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盐山邑城南太平村故址,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刘家庄。刘氏常与邻村王氏闹纠纷,刘氏巧言善辩,乡人称其村为滚嘴刘。立有集市,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刘集。后按方位划分东刘集,西刘集两个行政村。
【郑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郑氏奉诏由永平府丰润县迁来盐山城南鬲津河北岸落居,因河上有一座石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郑家桥,后简称郑桥。
【菠菜魏】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氏先祖保堂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野鹊魏家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魏家庄。后因村人惯种菠菜,被称为菠菜魏。
【曹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曹、张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张氏居村西名张家道口,曹氏居村东名曹家洼,统称曹张家,后改称曹庄。
【张相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先祖名相字嘉宾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密云县石匣庄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张相家。
【高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三河县喜鹊窝高家庄迁此定居。相传此地为北周保顺军营址,借此冠以姓氏取名高营。
【胡庄】原名赵家。清康熙年间,胡氏由刘洪宇迁此居住,赵氏子孙失传,胡氏改村名为胡庄。
【宝庄】原名夏家。清康熙年间,宝氏由沧州东宝庄迁来居住,后夏氏迁出,宝氏改村名为宝庄。
【小彭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彭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彭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小营乡彭庄,更名为小彭庄。
【薛堂】明永乐初,薛氏由山东沾化薛家洼迁此立庄,村中有金星爷庙堂,以此冠以姓氏取村名薛堂。
【王槐】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祖名槐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王家庄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王槐。
【李振宇】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振宇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李家楼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振宇。
【李振环】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振环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李家楼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名李振环。
【年宜王】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庄。明永乐年间,刘氏迁居村东,立一庄名刘家庄。两村常闹纠纷,而王氏不善言辞,人们以鲇鱼相讽,称其村为鲇鱼王。村人鄙俗取“鲇鱼”谐音,改称年宜王。
【小赵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友一家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名为赵友家。1956年,称邻村赵家为大赵家,该村被称为小赵家。
【莲花魏】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村有莲花湾,以此加以姓氏取村名莲花魏。
【卢少刚】明永乐二年(1404年),卢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卢庄。后四世祖名少刚者有功名,遂改称卢少刚。
【许庄】原名前后吴家。清顺治初,旧州东庄村人许殿白避难来此,为吴家教书,在此安家立业。后来吴氏迁出。遂改村名为许殿白家,后称许庄。
【李分乾】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分乾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分乾。
【李化斗】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化斗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李化斗。
【王复娥】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复娥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王复娥。
【大赵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广争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家。1956年,称附近小村赵友家为小赵家,该村遂改称大赵家。
【南马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马庄。因位于镇驻地南,被称为南马庄。系盐山县最早开展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李连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连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连家。
【二郎堂】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大柳树迁此立庄。村东有一庙堂。名“二郎庙”,遂以庙堂取村名为二郎堂。
【大高家】系古村,“燕王扫北”时,高千、高万兄弟二人幸存,仍于此立庄,取村名为高尔庄。后弟迁出另立一村称小高家,遂改称大高家。该村为北宋时索湘之故里,其墓在大高家附近。据考,索湘官至谏议大夫,此人善于管理,能知人善任。出任边缘郡州,出入军旅之间,出谋划策,以计取胜,颇有能力。
【小高家】明永乐初(1403年—1413年),高万由高尔庄(今大高家)迁此立庄,取村名为小高家。
【张益吾】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先祖名益吾者由甘肃兰州迁此立庄。以姓名定村名为张益吾。
【前韩集】【后韩集】原为一自然村,人们习惯统称为韩集。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先祖名在者由枣强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韩庄。因村中立有集市,被称为韩集。后按居住前后划分为前韩集、后韩集两个行政村。
【乔家庙】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村中有一庙,名“乔家庙”,遂以庙取村名为乔家庙。
【郑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郑氏先祖名念祖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大郑屯迁此立庄,以姓氏定村名为郑庄。
【邢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邢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邢庄。
【席园】明万历年间,席氏七世祖由山东省乐陵县席家迁此立庄。因以种菜为业,故取村名为席园。
【西小王】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氏九世祖由城南大李庄迁此定居。因村小,取名小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全县有5个小王庄,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按方位更名西小王。
【刘洪宇】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洪宇者,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留守营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刘洪宇。
【张村店】明永乐二年(1404年),史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小史家。村西有一寺,名曰“大悲寺”,系明洪武三年(1370)所建,寺内有铁铸僧像一尊,僧背刻有“张村店”字样,遂改名为张村店。
【菜园】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以种菜为业,故取村名菜园。
【候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候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候庄。
【季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季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村西有小庙两座,取村名为双庙季。后改称季庄。
【王古宅】原为两村。一名小胡庄,胡氏于明永乐初迁此立庄。一名王古宅,系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王氏所建护秋房。王氏于清同治九年(1870)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古宅。1946年,两村合并统称王古宅。
【张窑】明洪武初,燕王北封,张氏先祖由南京随驾来此立庄。因惯于窑业,取村名为张窑。
【高窑】明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惯于窑业,取村名为高窑。
【周窑】明永乐初,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惯于窑业取村名为周窑。
【纸坊】明永乐年间,高、路二氏由山东省章丘县迁此立庄。因高氏开纸坊,遂定村名高家纸坊。后简称纸坊。
【杨集镇】
据载,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杨赞由本县杨帽圈迁此立庄。因设集市,故名杨家集,后简称杨集。建国后为杨集乡,2021年11月13日,杨集乡正式撤乡设镇。
【崔庄村】【刘庄村】【杨庄村】据崔氏谱书记载:明嘉靖初,崔氏五世祖与刘氏一家由盐山城北崔家园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为崔刘庄。后又有杨氏由杨呈赵(属山东省庆云县)迁此定居,遂改称崔刘杨。分崔庄、刘庄、杨庄三个行政村。
【小郝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郝氏兄弟迁此立庄,该村系弟所建,故取名为小郝。
【东小王庄村】原名赵庄,有赵刘二姓祖居于此。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迁此定居。后赵、刘二姓迁出,又因村落较小,改称小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全县有5个小王庄,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按方位更名为东小王庄。
【大郝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郝氏兄弟迁此立庄,该村系兄所建,故取名为大郝。
【张效家村】明永乐年间,藏效玉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藏效玉。后又有张氏迁此定居,藏氏绝后,由张氏改称张效家。
【杨集村】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杨赞由本县杨帽圈迁此立庄。因设集市,故名杨家集,后简称杨集。为杨集镇人民政府驻地
【刘巡堂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宅兹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借姓氏取名刘庄,后九世祖刘巡堂略有功名,遂改称刘巡堂 。
【前刁村】位于杨集镇政府驻地西偏南2公里处,无棣干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村南。回族村,原称刁庄。明永乐二年(1404),孟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紧靠刁庄占产立庄,统称刁孟家。后分为两村,该村居南故称前刁。
【后孟村】明永乐二年(1404),孟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南倚刁庄,统称刁孟家。后分两村,该村居北,故称后孟。
【邸楼村】邸氏迁此立庄,因村外有储粮古库楼址,借此冠以姓氏取名邸楼。
【碱场赵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地势低洼盐碱,故取村名碱场赵。
【百尺杆村】百尺杆是以物命名。据查,村南曾有一宋代庙宇——碧霞元君祠庙(遗址俗称南殿岭子),庙前竖一高大旗杆。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董秀文同王、苏、韩三姓迁此立庄,借此取村名为百尺杆。
【东广】【西广】据孙氏谱书记载:明景泰二年(1451年),孙氏五世祖孙良广由永平府丰润县投亲至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孙良广。
【耿家村】据耿氏谱书记载:耿氏自唐朝以来世居斯土千余年。以其姓氏取村名耿家。
【杨家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杨庄,后改称杨家。
【刘家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备安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刘备安。因善养马,乡人又称其为马刘家,后改称刘家。
【小马家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马氏七世祖马喜全由庆云城西马家移居此地立庄,援借祖籍,取村名小马家。
【东忠】【西忠】 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氏先祖名可忠者由山西省洪洞投亲在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王可忠。后分为两个行政村,居东为东忠,居西为西忠。
【左一】【左二】【左三】合称西左耳庄,坐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先祖名胜林者由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与漳卫新河东岸一庄隔河相对,似河之两耳,故取村名西左耳庄(东左耳庄今属山东省庆云县)。后自东向西按序分为左一、左二、左三。
【东托】【西托】合称托家,坐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明景泰二年(1451年)托氏由山西省洪洞县投亲在此立庄。借用姓氏取村名为托家,后按方位分为东托和西托。
【南台】明天顺五年(1461年),周氏由浙江省嘉兴县西关古楼街迁此立庄。此地有两大土台子,该村邻近南边台子,故取村名为南台。
【茄子刘】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山西省汾州介休县迁此立庄。此处原为东汉末年公孙瓒屯兵营地,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小营。后因村民所种茄子称誉乡里,遂被称为茄子刘。
【刘巡堂】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宅兹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借姓氏取村名刘庄。后九世祖巡堂略有功名,遂改称刘巡堂。
【新风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张、杜三姓奉诏由永平府滦州迁安县迁此立庄,因此处有座三官庙,故取村名为三官庙。1964年,附近建一新桥,称新风桥,遂将村名三官庙改称新风桥。
【龙王庙】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胡氏九世祖母带一侄子由城西胡迁此立庄,村东有一龙王庙,借此取村名龙王庙。
【海子王】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避难来此立庄,相传该村为退海地,地势低洼,故取村名海底王,后演称海子王。
【大麻湾】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名才望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西有一大湾,湾内有麻,借此取村名为大麻湾。
【胡麻湾】明宣德六年(1431年),胡氏五世祖名茂成者带三个儿子由山东省胡家旅店迁此立庄。村南有一坑湾,长有黄麻,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胡麻湾。
【石麻湾】明永乐二年(1404年),石氏奉诏由直隶省玉田县鸭子庄迁此立庄。当地有一坑湾,长有黄麻,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石麻湾。
【王打狼】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家。相传,此地有一狼常出没,为害不浅,后一王姓青年将狼打死,为纪念此事,故改称王打狼。
【千童镇】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千童县,因秦代方士徐福率千名童男女东渡日本前侨居此地而得名。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更名为饶安县,唐贞观十二年(638)县址迁至浮水(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遂废县为镇, 开放称旧县镇。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旧县人民公社,1993年3月17日,改称盐山县千童镇。
【东街】【 西街】【西南院】【北街】【南街】5个行政村构成千童(原旧县)这一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自然村,分别根据坐落在城区内的方向位置而得名。
【前韩】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周二氏迁此立庄。有一沙岭,以此取村名为韩沙周,后有任氏兄弟迁入不久,于村北另立一村,称后韩沙周,该村即称前韩沙周。后周氏绝后,简称前韩。
【后韩】明永乐年间,任氏兄弟三人迁韩沙周居住。后任氏兄弟迁出,于村北另立一庄,称后韩沙周。又简称后韩。
【南陈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陈庄。因村落较小,后被称为小陈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实行地名标准化,为与小庄乡小陈庄区别,故更名为南陈庄。
【小河刘】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山东省济阳县大刘庄迁此立庄。村北有一条小河,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小河刘。
【西荣】【中荣】【东荣】原为一自然村,人们习惯统称为荣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荣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荣庄。后按方位分为西荣、中荣、东荣三个行政村。
【黄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氏名维章者由天津葛沽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黄庄。
【杨马连】建于宋代,系杨氏所立,名为杨家庄。明“燕王扫北”后,马氏迁来此地立庄。两村相连,取村名杨马连。
【刘武家】始建于明代以前(原村名不详)。“燕王扫北”时,刘氏名武者幸存,遂以其姓名取村名刘武家。
【小韩】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先祖名宗博者由山东省章丘县四里树大韩庄迁此立庄,为区别祖籍大韩庄之称,定村名为小韩。
【南孙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先祖名来有者由山东泰安迁此立庄,以其姓名称为孙来有。位于千童镇东,乡人称其为东孙庄。1945年后,改称为孙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村位于盐山县南部,为与城关镇孙庄区别,故更名为南孙庄。
【李梦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李氏梦飞者由山东省乐陵县霍家寨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梦飞。
【定戈史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史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当时干戈平息,天下安定,村人借此意,取村名定戈史庄。
【定戈刘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能、晓兄弟二人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当时干戈平息,天下安定,村人借此意取村名定戈刘庄。
【王朴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张家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该村王献祯官至知府。村名改为王献祯家。清道光年间,后人为避先人之讳,且念其祖艰朴之风,又改村名为年王朴家。
【刘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刘宅。
【小吕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地处道口,取村名刘家道口。后吕氏由吕宅(今大吕宅)迁此居住。吕氏系世家大族,倚仗族势,改村名为小吕宅。
【马杯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村内有一古柳,从树洞中长出一棵榆树,借此附以姓氏取名榆柳马。清初,马氏名杯者略有功名,以其姓名改称马杯家。
【十寨子】系古村。邹氏名应龙者之母曾为皇帝乳娘。“燕王扫北”时,以此幸免于难,故投此居住者甚多,先后有齐、傅、王、李、邓、焦、张、顾、邵氏等相继投此居住,共10姓,遂称十寨子。
【蒋园】明嘉靖年问,党河党氏与人打官司,聘请沧州东关秀才蒋迁秀相助,并许诺把村北一花园赠蒋氏。后蒋氏迁来定居,其村名为蒋园。
【党河】明永乐四年(1406年),党氏由山东党家庄迁此立庄。村北有一条小河,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党河。
【耿庵】明永乐初,耿氏迁此立庄。这里有一尼姑庙,以此冠以姓氏取名耿庵。
【马园子】系前刁(今属杨集乡)马氏之庄园。清光绪末年,马家佃户居此种地,被称为马园子。
【庆云镇】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庆云县。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丰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1965年冀鲁分界后,原漳卫新河北岸的庆云县城址改设为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原庆云县城南迁至解集镇(现属山东省庆云县)。
【西关】【西城里】【东城里】【东关】是庆云镇城区的四个行政村。分别根据坐落在城区内的方向位置而得名。
【石家】明永乐初,石氏迁此立庄,借姓氏取名石家。石门宗嗣已绝,但村名仍旧沿用。
【四合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齐二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崔、齐二氏坐落有距,各以姓氏取村名为崔家、齐家。嘉靖年间,李氏由庆云太普街迁来,又立一村,沿用原籍名称为李太普家。后冉氏由河间冉家三角迁来,再立一村,称为冉家。世经历代,四姓子孙繁衍,村域延伸,渐融一体,统称四合村。
【冯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瓦寺庄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冯家。
【王母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宗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村旁有座王母庙,借以取村名王母庙。
【马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奉诏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马家。
【前秦】明永乐二年(1404年),秦氏三户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秦村迁此,三户南北分而居之,因村居南,故名前秦。
【陈家】明万历年间,陈氏七世祖由大陈家(今属山东省庆云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陈家。
【中秦】明永乐二年(1404年),秦氏三户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南北散开居之,该村居中,取村名中秦。
【于环珍】明嘉靖五年(1530年),于氏先祖名环珍者由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波迁居此地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于环珍。
【杜家】明宣德年间,杜氏二世祖由杜南(今山东庆云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杜家。
【后木】【西木】【中木】【东木】四个行政村相连,是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落,统称张桃木家,按各村在张桃木家坐落的方向位置,后加桃木而取村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先祖由河间县卧佛堂迁居于庆云县之西,因其地桃木繁茂,取村名桃木,并冠以姓氏为张桃木家。先以方位分为“五桃木”,后改成4个行政村,并简称为:后木、西木、中木和东木。
【后堂】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村南有李法师堂,故取村名为后堂。
【小宋】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取村名宋家。后因村小,改称小宋。
【北尹】明永乐二年(1404年),尹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庆云城北,以方位、姓氏取村名为北尹。
【油坊】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此立庄,因开油坊,故以此冠姓取村名杨油坊,后简称油坊。
【徐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徐氏先祖名菠萝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徐菠萝,后改称徐家。
【北邓】明永乐二年(1404年),邓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庆云城北,取村名为北邓。
【小李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河间府卧佛堂镇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李家,后因村小俗称小李家。
【黑牛王】系古村,相传过去村中一财主买黑牛百头放牧,内有1头体大无朋,“闻名遐迩”。乡人借此称其村为黑牛王,亦称黑牛王镇。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庆云邑黑牛王镇,村名沿用。
【白庙】明永乐二年(1404年),白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并建白衣奶奶庙一座,以此取村名为白庙。
【贾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贾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贾家。
【前簸箕 】【后簸箕】统称簸箕李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此立庄。因以编簸箕为业,以此取名为簸箕李家,后改成两个行政村,南为前簸箕,北为后簸箕。
【玉皇崔】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红庙迁居庆云城北五里营占产立庄。因村南建有玉皇庙一座,故以此取村名为玉皇庙崔家庄,后简称玉皇崔。
【小秦】明永乐二年(1404年),秦氏三户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南北散开居住,该村居北,取村名后秦,后因村小,被称小秦。
【蔡八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蔡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距庆云县城约8华里,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蔡八里。
【范堂】明永乐二年(1404年),范氏先祖名家堂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范家堂,后简称范堂。
【刘心卓】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心卓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刘心卓。
【城西胡】明永乐二年(1404年),胡氏先祖兄弟三人(胡真、胡正、胡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庆云城西占产立庄,取村名为城西胡。
【赵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先祖名奎斗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赵奎斗,后改称赵家。
【大马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为马家。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合乡并镇前王可忠公社的小马家,更名为大马家。
【窦八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如、窦二姓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当时如氏人多,便以其姓氏取名为如庄。万历年间,窦氏宗族繁衍,人多户众,又因距庆云县城约8华里,故冠以姓氏改称窦八里。
【李八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李家台子(今河北庆云西关)移居此地立庄。因距庆云县城约8华里,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李八里。
【孙八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由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迁此立庄,因距庆云县城约8华里处,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孙八里。
【前堂】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乐亭县李家林迁此立庄。坐落在李法师堂南,故取名为前堂。
【王信】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祖名信者,奉诏由永平府迁安县大王庄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王信。
【大杨】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先祖名金石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杨金石家。有一邻村称杨家,两村有大小之分,后乡人习惯将杨家称小杨,该村称大杨。
【小杨】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杨家。有邻村称杨金石家,按村大小之分,当地人习惯称杨金石家为大杨,该村为小杨。
【边务镇】
据记载,明太祖洪武初年,该地区设立了负责边境税务管理的机构,因位于边疆要务位置而得名“边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边务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边务管理区。1961年,从城关公社划出21个村,建边务公社。1984年,改为边务乡。1995年,马村乡并入。2021年,盐山县撤销边务乡,设立边务镇。
【黄井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氏先祖名角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黄角。相传村西有口井,燕王扫北时,兵至此处,将井水喝干,为纪此事,乡人遂借此冠以姓氏改村名为黄井子。
【张边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大边务,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张边务。
【小边务】明永乐末年,李边务(今大边务)李氏兄弟二人分居,弟迁此立庄,取名小边务。
【大边务】明洪武初(1368年—1372年),该地设有关税卡,管理边防税务,取名边家务,后简称边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李边务。李氏占地千顷,并有功名,乡人称其村为“千顷李家”。后李氏分开居住,弟迁出立村,称小边务,兄仍居此地,遂改称大边务。
【霍边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霍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因邻近大边务,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霍边务。
【黄店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并开设一客店,遂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黄店子。
【周边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周氏由甘肃兰州迁此立庄,因邻近大边务,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周边务。
【高边务】清顺治二年(1645年),高氏由泊二庄(今孟村回族自治县)迁此居住,租种姜家土地,遂以地主姓氏取村名姜庄。因邻近大边务,后借此冠以本姓改称高边务。
【窦边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王庄。后窦氏迁来居住,略有功名,且该村邻近大边务,故以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窦边务。
【前胡同】明永乐二年(1404年),窦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形似一条胡同,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窦胡同。因该村居窦边务村南,1946年土地改革时,改称前胡同。
【西楼】清顺治四年(1647年),郭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有座库楼,位于大边务西,故借此取村名西楼。
【李郭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盐山县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李廓尔庄,因“廓”同“郭”,后演变为李郭庄。
【邵郭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邵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李郭尔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邵郭尔庄,后演变为邵郭庄。
【魏郭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李郭尔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魏郭尔庄,后演变为魏郭庄。
【小龙潭】清初,翟氏由沧州曹庄子迁此给大边务李家看坟,并在此定居。因邻近黄龙潭,故借此冠以本姓取名翟龙潭。后翟氏失传,齐、李二氏以村小为由,改称小龙潭。
【吕龙潭】明永乐三年(1405年),绳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黄龙潭,借此取村名为龙潭。后该村成为沧州吕家坟吕探花的庄园,遂冠以庄主姓氏,改称吕龙潭。
【黄龙潭】明永乐六年(1408年),黄氏先祖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黄河故道,村北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成潭,附近有座龙王庙,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黄龙潭。
【张龙潭】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邻近黄龙潭,遂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称为张龙潭。
【杨龙潭】明永乐二年(1404)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黄龙潭,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杨龙潭。
【高龙潭】清顺治二年(1645年),高氏先祖从献县迁此居住。因邻近黄龙潭,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高龙潭。原与杨龙潭为同一行政村,2002年分出独立。
【薛沃】清道光年间,李氏逃荒来此立庄。地处官牧马场东部,故取名东马村。村西有一小河,湍冲成一大漩涡,有人以踅窝取代村名。后村人鄙其俗,遂取谐音改称薛沃。
【星马村】明永乐年间。星氏由山东省兖州府泗水县白杨村迁至马留里(俗称马村)附近立庄,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星马村。
【老庄】明崇祯年间,刘芳誉字杨宇者在此立庄,遂称村名刘杨宇。刘芳誉为明天启举人,崇祯年间出任乐陵县教谕,为一方知名人士,老至寿终,乡人遂称其村为老庄。
【高马村】原系黄井子高家庄园,地处官牧马场,明洪武初在此设马留里,乡人俗称“马村”,冠以庄主姓氏取村名高马村。
【小刘马村】明嘉靖十年(1531年),刘氏迁此立庄,村西有座华严寺,以此取村名华严寺。后因邻靠官牧马场周围村有“马村”之称,且村小,故改称小刘马村。
【小张马村】明永乐九年(1411年),孟氏由张马村迁此立庄,援沿祖籍,取村名为小张马村。
【大张马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孟表兄弟二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又张氏为兄,乃冠以姓氏取名张马村,后孟氏迁出自立一庄称小张马村,该村遂改称大张马村。
【刁马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刁氏由藁城县迁此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刁马村。
【冉庄】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冉氏由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秀香集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冉庄。
【东王庄】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氏由盐山城后吴家阁迁至县城东立庄,故取名东王庄。
【玉皇庙】明正统三年(1438年),赵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村西有座玉皇庙,借此取村名玉皇庙。
【杨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杨庄。
【小南马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雷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南部。因邻村与该村有大小之分,称大南马村,故该村称小南马村。
【大南马村】明永乐七年(1409年),傅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南部,有邻村与该村以大小之分。邻村称小南马村,该村称大南马村。
【李肖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名肖者由永平府昌黎县西关外避兵燹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肖庄子。
【大吴庄子】清顺治八年(1651年),吴氏由本县贾牛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吴庄子。后一同姓邻村称小吴庄子,遂冠以大字改称大吴庄子。
【小吴庄子】清顺治十年(1653年),吴氏由黄店子迁此立庄。与一同姓邻村按大小之分,该村称小吴庄子。
【李芳庄子】明永乐初,李氏名芳者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李芳庄子。
【郝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郝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郝庄子。
【窦武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窦氏名武者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窦武庄子。
【义和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氏由小尤村(今属海兴县)迁此立庄,原名朱庄(即红色意为兴旺发达)。因邻村窦武庄子忌讳此名(谐音“猪”吃“豆”),乃取仁义、和气之意,改称义和村。
【孟店镇】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刘氏住西开店,称西店子。李氏居东开作坊,称东坊子。后有孟氏在此开店,著称当地。两庄遂统称孟家店,后简称孟店。
【阎庄】据阎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阎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阎庄。
【姜庄】明永乐初,姜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姜庄。
【孟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孟氏由天津北杨村(今属武清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孟庄。
【流洼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宋氏由本县宋家庄(今称王家辛庄)移居此地。地势低洼,且筑围子立庄,故取名流洼寨。
【西魏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魏亭珍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魏庄。为区别望树镇魏庄,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魏庄。
【乔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乔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乔庄。
【王家辛庄】据查,该村系古村,名宋家庄。明初,宋氏迁出,王氏遂将村名改称王家新庄。因“新”、“辛”同音,后演变为王家辛庄。分西大辛庄和东大辛庄两个行政村。
【西张辛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墨山迁此占产立庄。该村座落于王家辛庄西面,故取村名西张辛庄。
【前辛庄】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该村位于王家辛庄南面,故取村名为前辛庄。
【李辛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东即墨县崂山逃荒至此立庄。邻近王家辛庄,故取村名为李辛庄。
【卢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卢氏奉诏由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卢庄。
【小卢家】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当时卢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史家坟迁此占产立庄。为区别于一同姓邻村,故取村名为小卢家(因该村较同姓邻村小)。分西小卢家和东小卢家两个行政村。
【坊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姜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开有作坊,故取村名为杨姜坊子,后简称坊子。
【王殿鲁】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祖王大成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王庄。后老来得子名殿鲁,为贺其喜,遂以其姓名改村名为王殿鲁。
【霍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谷氏由山东莱州掖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谷家庄。后该村霍氏在朝出任工部侍郎,为耀其祖遂改村名霍庄。
【西孙】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明鸾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孙明鸾家。后改称孙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孙(与常庄公社东孙相对应)。
【宫庄】据查,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当时宫槐、宫哲兄弟二人由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宫庄。
【夏庄】该村系“燕王扫北”时的幸存村。据邢氏谱书记载:其先祖邢氏于明永乐末迁来,其时即有夏庄之称。后夏氏失传,郑、潘、张等氏相继迁入,村名仍称夏庄。分东夏庄和西夏庄两个行政村。
【崔凡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凡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崔凡家。分东崔凡和西崔凡两个行政村。
【袁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袁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在村内筑有十二联楼(即库房),以此取村名为袁家楼,后改称为袁庄。
【常金】常氏世居,名常家庄,系古村。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一座寺院,并铸大铁钟一个,名曰“金钟寺”,常家庄遂改常金钟村。抗日战争时期,简称常金。
【王金】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携同张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王家庄。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在村北建金钟寺,遂改村名王金钟庄。抗日战争时期改称王金。
【贾金】明永乐二年(1404年),贾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贾家庄。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在村西南建金钟寺,遂改村名贾金钟庄。抗日战争时期改称贾金。
【孙金】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奉诏由**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孙庄。明正统五年(1440年),在村北建金钟寺,遂改村名孙金钟庄。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孙金。
【高金】明永乐初,高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庄。明正统五年(1440年),在村西北建金钟寺,遂改村名高金钟庄。抗日战争时期改称高金。
【张帽圈】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占地时以插柳条编帽圈为占田标记,遂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张帽圈。
【刘帽圈】据刘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该村邻近张帽圈,遂取村名刘帽圈。
【杨帽圈】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迁此立庄,因邻近张帽圈,遂取村名杨帽圈。
【双堂镇】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迁此立庄。此处原有古庙两座:前为观音堂,后为玉皇阁。故借此取村名为双堂镇。
【张仁庄】据张氏谱书记载:张氏先世祖原居永平府滦州(今滦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盐山南,称张老仁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村人张炳炎与族人商议改称张仁庄。
【圣佛镇】
“圣佛镇”得名于境内唐代所建的古寺——圣佛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圣佛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复为乡,同年改为镇。
【王窑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东省寿光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冠以姓氏取名王窑厂。
【傅窑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傅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傅窑厂。
【西窑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故取名张窑厂。后族人分居东、西两处,此村居西,改称西窑厂。
【东窑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故冠以姓氏取名张窑厂。后族人迁出另立一庄称西窑厂。因村居东,习称东窑厂。
【刘窑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窑厂。
【冯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冯庄。
【门家坊】明永乐二年(1404年),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开作坊,借此冠以姓氏称为门家坊。
【赵南良】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因与其他“南良”相邻,冠以姓氏取村名称赵南良。
【焦南良】系古村,焦氏世居于此,因邻靠南陵(据沧县志记载:相传为康王墓),遂取村名焦南陵,后村人忌“陵”改成“良”,演称焦南良。
【祝南良】清雍正末(1730年—1735年),祝氏由沧州祝庄子迁此立庄,因邻近焦南良,遂取村名为祝南良。
【王南良】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秉“占单龙票”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
【高院】高院原名康院,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氏于村北又立一庄,称朱院。村人忌“猪”吃“糠”,遂采用人往高处走之意,改称高院。
【朱院】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称朱院。
【王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名静轩者由山东省诸城县迁此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
【东圣佛】【西圣佛】人们习惯合称二村为圣佛,居东为东圣佛,居西为西圣佛。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富花村(今圣佛南4里处)移居此地立庄。因这里有唐代所建圣佛寺,借此取村名圣佛寺,后简称圣佛。
【曹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曹氏奉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称曹宅。
【东田寨】【西田寨】【后田寨】同为一个自然村落的三个行政村。居东为东田寨,居西为西田寨,居北为后田寨,人们习惯合称三村为田寨。明永乐二年(1404年),田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田寨。
【杨甫寨】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为杨甫寨(“甫”为初来之意)。
【沙泊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北地势低洼积水,村南白沙土质,以此自然特点附以姓氏取村名为沙泊张。
【卸楼】明永乐二年(1404年),谢氏迁此立庄。此地置有储粮库楼,以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谢家楼。后传穆桂英大战白天佐,曾在此卸过甲,习讹成真,演变为卸甲楼,简称卸楼。
【佛王】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祖名志刚者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此立庄,援引祖籍,加以姓氏取村名佛王。
【沙窝】清顺治初,孙氏名秋者由山东省即墨县找羊寨迁此立庄。因地处沙窝,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孙家沙窝,后简称沙窝。
【赵宅】明永乐初,赵氏先祖名大成者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赵宅。
【王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名利夏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北官王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王宅。
【叶庄】清雍正初,王氏租种叶氏官房地,于此居住,以地主的姓氏取村名为叶庄。
【夜珠高】系古村,村人高氏家堂有一副对联云:汉朝以来是老户,饶安城西故人家。相传村南有一片树林,林中有一只野猪,两眼明亮,犹如夜明珠,借此加姓氏取村名夜珠高。
【西李】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柱者,由山东省寿光县稻田镇迁此占产立庄。因村西有一同姓小村称小李,故取村名大李。1955年,为与本县大李相区别,改称西李。
【陈百万】陈氏谱书记载:吾陈氏明永乐年间迁来南皮邑(今属盐山县),指名为陈百万(意为兴旺发达)。
【艾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艾氏名恕者,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艾庄。
【前大商】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庄,取名大商家。约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筑围墙分为三处,各自独立成村,该村居南,称前大商。
【后大商】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省即墨县迁此立庄。借用姓氏取名大商家。约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独立成村,该村居北,称后大商。
【西小李】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迁此立庄,取村名为大商家。约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筑围墙分为三处,各自独立成村,居民多姓李,且村落较小,故称小李。1981年地名普查时,以与县内同名村相区别,按方位更名为西小李。
【朱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氏先祖名天福者由山东朱家道口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为朱庄。
【兴隆淀】明永乐初,张氏迁此占产立庄。地处洼淀,以此取村名为兴隆淀(意为兴旺发达)。
【官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先祖名丕显者由南皮城南门里迁此立庄。张氏族中有在朝为官者,以此取村名官张。
【虎皮马】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马庄。相传,该村长期贫困,村人疑与邻村曹宅有关:马不敢吃草(曹)致穷。给马披上老虎皮壮胆吃草,全村富裕可望,遂于姓氏前冠以“虎皮”二字,改村名为虎皮马。
【贯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贯氏名志秋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贯庄。
【前庞】明万历九年(1581年),候氏由东光县迁此购置庞庄南之地为庄,取村名候新家(新安家之意)。“新”“辛”同音,又演变为候辛家。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土地改革时又改称前庞。
【后庞】明永乐二年(1404年),庞氏先祖名涧者由山东省博兴县后浦洼崖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庞庄。明万历九年(1581年),候氏于村南部又立一庄,名候辛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候辛庄改称前庞,因该村居北遂称后庞。
【小庄镇】
据徐氏谱书记载:“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燕王北封时,由徐州随龙而来,至山东莱州府。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迁此立庄”。因北有同族徐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近有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小庄乡。1958年,属圣佛公社。1961年,析置小庄公社。1984年,复为小庄乡。2021年,盐山县撤销小庄乡,设立小庄镇。
【仉小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仉氏由仉家老庄奉诏迁此占产立庄,援用祖籍村名,取名为仉小庄。
【孙小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由京东蓟县孙家桥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仉小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孙小庄。
【吴小庄】明宣德六年(1431年),吴氏由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迁此立庄。因邻近有仉小庄,故冠以姓氏取名为吴小庄。
【东许小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许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许庄。因位于几个小庄东面,故改为东许小庄。
【南刘庄】据刘氏谱书记载:“吾刘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东门里迁此占产立庄”。因北邻新县镇(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取名为南刘庄。
【李窑】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迁此立庄。村民多以烧窑为业,故取名李窑。
【尚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尚氏奉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尚家寨,后演变为尚宅。
【许道】明永乐二年(1404年),许氏由山东乐陵南迁此占产立庄。地处道口,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许家道口。后简称许道。
【冯家洼】明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奉诏迁此立庄。因地势低洼,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冯家洼。
【十四户】村系古村。相传,村民中有兄弟二人,一名李仓,一名李赘。一日,有宋村一卖油者经此,欲以油一车相赠,并嘱挖窖储油,可避灾难。李氏兄弟信以为真,即依言而行。不久“燕王扫北”,靖难兵至,十四户人家躲于窖中,幸免遇难。后遂以此为据,命村名十四户。现为北村、西村、中村、东村四个行政村。
【黄道刘】黄道刘原名刘庄,系明永乐初刘氏所立。相传,清圣祖康熙年间,十寨子邹文虎、邹文彪兄弟二人,曾于该村附近路劫“皇纲”,后人称此路为“皇道”,并于姓前冠以皇道二字,改村名为皇道刘。因“皇”“黄”音同,后演变成为黄道刘。
【赵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其家挂有花红旗匾。以此取村名花红旗赵,以光宗耀祖。1949年改称赵庄。
【大吕宅】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马家庄。后马氏与别姓闹纠纷,告到官府,马家依仗沧州吕家坟吕探花权势取胜。弘治十六年(1503年)吕氏迁入,改村名为吕宅。后吕氏族人迁村南刘家道口居住,称小吕宅,该村遂改成大吕宅。
【后孙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兄弟二人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孙村。后分为两村,该村位于北面,称后孙村。
【前孙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兄弟二人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孙村。后分为两村,该村位于南面,称前孙村。
【小杨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南京双柳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杨庄,因村落较小,后称小杨庄。
【小陈庄】据陈氏谱书记载:陈氏先祖原籍天津杨柳青镇,后避靖难迁居山东乐陵,此后本大支散居四方,二世祖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陈庄。因村落较小,后称小陈庄。
【采吉科】采氏世居此地,原名采家庄。该地棘棵丛生,由此改称采棘棵,后取谐音“吉科”(意为吉祥登科),而称采吉科。
【张吉科】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由山东即墨县老鸹张家迁此立庄。因邻近采吉科,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张吉科。
【丁吉科】明永乐二年(1404年),丁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因邻近采吉科,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丁吉科。
【前孙吉科】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家族由山东即墨县老鸹张家迁此分前后两处立庄。因邻村多以“吉科”相称,且该村居南,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前孙吉科。
【南场】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家族由山东即墨县老鸹张家迁此分前后两处立庄。因邻村多以“吉科”相称,且该村居北,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后孙吉科。1961年成立吉科人民公社时,改名为南场。
【西璋璧】该村始于宋代,原名张为村。明“燕王扫北”时遭兵难,幸存邢、唐二姓,以残墙壁为屏障,各自立庄,唐氏居西,取村名西障壁,后取谐音,演变为西璋璧。
【东璋璧】该村始于宋代,原名张为村。明“燕王扫北”时遭兵难,幸存邢、唐二姓,以残墙壁为屏障,各自立庄,邢氏居东,取村名东障壁,后取谐音,演变为东璋璧。
【李长堤】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东登州蓬莱县仙桃庄迁此占产立庄。因邻齐堤,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李长堤。
【王长堤】明永乐二年(1404年),付氏迁此立庄。因北邻齐堤,以此冠姓取村名付长堤。清康熙初,王氏由沧州迁入,付氏迁出,遂改称王长堤。
【柳长堤】明永乐二年(1404年),柳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北邻齐堤,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柳长堤。
【五家阁】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白、于、韩、朱、武五姓自山东即墨县朱家林迁此立庄。因村西有一阁楼,故借此取村名五家阁。
【北良】明成祖永乐初,宋氏迁此占产立庄。因近在古墓(相传为康王墓),俗称北陵,遂取村名为“北陵”。后人忌“陵”取谐音改称北良。
【段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段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段家庄。
【何堤口】明永乐二年(1404年),何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座落在齐堤口处,以此冠以姓氏取名何堤口。
【西宋村】西宋村系历史古村,为宋氏世居之地,原名宋金庄。清乾隆五年(1740年)开挖宣惠河,被割为东西两处。此村居西,故称西宋村,以与东宋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相对应。
【和里高】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张二氏分别由河南、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取名“和礼高”,取“和睦相处,以礼相待为高”之意。“礼”“里”同音,后演变为和里高。
【常庄乡】
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东崂山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常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常庄乡。1958年,属孟店公社。1961年,析置常庄公社。1984年,复为常庄乡。
【马贩】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三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三人分居两处,此处二人定居,故称大马,又二人以贩马为业,被乡人称马贩子家,后简称马贩。
【火龙店】明永乐二年(1404年),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并开一客店。朱龙河支汊(今无棣沟)流经村北,来往商船常泊于此,每晚沿岸灯火蜿蜒曲折,犹如火龙,以此取村名为火龙店。
【反刘】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寇二氏奉诏迁此立庄,为两姓和睦,取村名为友刘。后因“友”误笔为“反”,村名而演变为反刘。
【蔡家】明成化年间(1475-1485年),蔡氏三世祖由三间堂(今属山东省乐陵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蔡家。
【崔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崔家。
【汤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汤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汤家。
【三官庙】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赵二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当时村中有一庙,名“三官庙”,遂以此取村名三官庙。
【前阎】该村为阎家梨枣园。明万历年间,看护树园的长工王氏在此安家立业,被称为梨枣家。因位于阎庄南,故改称前阎。
【中阎】清康熙初(1662年—1672年),阎氏由后阎迁此立庄。因位于前阎、后阎中间,故称中阎。
【后阎】明永乐二年(1404年),阎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阎庄。明万历中,阎家长工在村南又立一村,取名梨枣家,后称前阎,阎庄遂改称后阎。
【张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来占产立庄。因村南为北周保顺军营址,故取名张家营,后简称张营。
【陈营】据陈氏谱书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年—1745年),陈氏十二世祖由庆云城南大陈庄迁此立庄。因地处北周保顺军营址,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陈营。
【毛集】明永乐二年(1404年),毛氏先祖名景者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并建家庙一座,以此取村名为毛景家庙。后在此设立集市,遂改称毛集。
【刘春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相传村内有九神庙,庙内有二僧,一名叫刘春奎,一名叫刘士奎,名望甚重,遂取村名刘春奎,亦称刘士奎。现只称刘春奎。
【后庵】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村南有座尼姑庙,故取村名为董家庵。清康熙末,刘氏于村南又立一村,称为前庵,董家庵便改为后庵。
【前庵】清康熙末,刘氏由山东惠民县城东关逃难来此定居,因位于董家庵南,取村名为前庵。
【付孙】明永乐二年(1404年),付、孙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为付孙。
【李士道】明永乐初年(1403年—1413年),李氏先祖名士道者奉诏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其姓名取村名李士道。
【王梅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祖名梅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王梅家。
【大卢】明永乐二年(1404年),卢氏迁此立庄。因村北有同姓立一村,与该村有大小之分,故该村称大卢。
【小王】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望日后族业繁盛,取村名为兴起王。鉴于村落较小,1952年改称小王。
【小周】明永乐二年(1404年),周氏先祖周里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周里玺。因村落较小,1952年改称小周。
【田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田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田庄。
【小马】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三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三人分居两处,此处一人定居,称小马。
【东孙】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东孙,后因位于常庄东,习称东孙。
【小营乡】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军队在此驻扎营地,后逐渐形成村落,因军事驻防功能得名"小营"。1948年设立小营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为乡。
【许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许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许庄子。
【大傅庄】明永乐九年(1411年),傅仲彬妻携二子傅遵、傅凯由大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傅庄。后有白氏迁入,力主变更村名,此时傅氏略有功名,遂在村名前冠以“大”字,以示傅势,改称大傅庄。
【前陈小营】【后陈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嘉靖河间府志》载:此地系东汉末年袁绍同公孙瓒交战时屯兵营址,与主营区别此为小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陈小营。后按方位一分为二,居南为前陈小营,居北为后陈小营。
【东杨小营】【中杨小营】【西杨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因地处东汉末年袁绍屯兵营址,与主营区别,此为小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杨小营。按坐落方位分为三个村,居东为东杨小营,居西为西杨小营,居中为中杨小营。
【彭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彭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彭庄。
【孟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孟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东汉末年袁绍屯兵营址,与主营区别,此为小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孟小营。
【刘仁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仁者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刘仁庄。
【王姑娘】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家庄。王族有一女与其孀嫂为维护王家一子终生未嫁。为纪念此人,故改称王姑娘庄。后称王姑娘。
【小丰】明永乐二年(1404年),丰氏由山东省滨州小丰迁此立庄。沿用原籍村名仍称小丰。
【小左】明永乐二年(1404年),左氏兄弟二人由南京迁此立庄。该村系弟所立,故取村名小左。
【李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白草洼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东汉末年袁绍屯兵营址,与主营区别,此为小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小营。
【梁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梁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梁庄。
【李莲庄子】该村原系李莲家(今韩集镇)一个佃户村,清咸丰十年(1860年)始援用庄主村名,称李莲庄子。
【西和乐】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刘李镇。永乐十二年(1414年),又由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逃荒于该村东半里处立庄,亦称刘李镇。同年分为两村,定名“和乐”,以冀乡邻和睦。因该村居西,称西和乐。
【东和乐】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逃荒至此,在刘李镇(今西和乐庄)东半华里处定居,援用刘李镇庄名。后分为两村,定名“和乐”,以冀乡邻和睦。因该村居东,故称东和乐。
【故城赵】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赵氏由本县东赵庄迁此立庄。因邻近汉时高成县故址,借此加姓氏取村名为故城赵。
【刘友章】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名友章者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刘友章。
【曾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曾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处东汉末年袁绍屯兵营址,与主营区别,此为小营,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曾小营。
【韩将军】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韩氏五世祖韩尚义官封镇殿将军,为纪其功名,改称村名为韩将军。
【张西台】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滦州迁安县,同年又迁入此地占产为庄。因村西有一土台(系古墓),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张西台。
【刘武庄子】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刘氏先祖名武者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刘武庄子。
【大左】明永乐二年(1404年),左氏兄弟二人由南京迁此立庄,该村为兄所立,故取名为大左。
【王木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南京迁此立庄,因以卖棒槌为业,故取村名王棒槌庄子。1950年,改称王木庄子。
【北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卢氏由本县彭庄迁此立庄,因南有同族卢姓村,故取村名为北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