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文史典故 >> 古今词义 >> 文章内容

“士”“兵”“卒”


[日期:2020-07-0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3338次

       现代说起“士兵”,是指军士和兵的统称。在古代“士兵”一词有两种解释,第一,指士大夫和军队。如《后汉书·窦融传》:“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第二,指军队中最基层的作战人员,而“士”要比“兵”级别高一等。我们现在所谈的“士兵”是来源于第二种解释。

       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士”指的是一些有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任务的人,如谋士、义士,也有些读书人被称为士,如名士,指那些已出名而不愿做官的人。那时的“兵”,史书中多做“卒”,就是指军队中的普通作战打仗的兵了。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兵”,指的是整个军队,不指单兵,如《战国策.东周策》:“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而与“卒”同义的“兵”,即用来指单兵,主要是清代才使用。

       春秋战国时,也有骑兵,常称做“骑士”,通常是来自较为富裕家庭,因为马匹要参军者自备。这时期的这种“士”和“卒”意义基本相同,吃住也基本一样,不过“士”还得算作高级一点的“卒”。春秋时期齐国人司马穰苴撰写的《司马法》:“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可看出,“士”是乘坐战车的,而“卒”是要徒步行走的。

       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者。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后来从宋到清,军队中陆续出现士、兵、卒、丁、勇等最基层的作战力量。士,是军队中的精锐,属于高等级的兵。兵,历来都属于第一线作战的力量。卒,主要负责粮草和后勤方面的守卫。丁,一般是私人武装力量。勇,乡勇,是清朝特有的一种编制,属于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清末的士兵正在训练(摄于1010年)

       发展到近现代,中国的军衔关于士与兵的设置如下:

       【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
       士官: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士兵军衔分类(按照兵役性质)
       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义务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分类(按照军衔等级)
       高级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
       中级士官:四级军士长、上士
       初级士官: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