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网站首页 >> 中国地名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文章内容

安阳市


[日期:2018-09-19]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6580次

【由来】
       战国为魏国新中邑,秦国王龁[hé]攻拔宁新中,改宁新中为安阳县。据《安阳县志》:“变‘宁’为‘安’,义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阳,其以在淇北,故名。”另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卷3说:“相传安阳境内之北岭名寿安山,城在寿安之南,故曰安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县后,另成立安阳市,为省辖市。

【沿革】
       夏王胤甲(别名廑)即位后,将都城从帝丘(今濮阳)迁于西河(今汤阴西河),约35年。

       商王河亶甲,将都城自嚣迁于相(今安阳东),在相定都9年。商王盘庚,在位第十四年,自亳(今商丘)迁都于北蒙(今安阳市殷都区),并将“北蒙”改名为“殷”。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一王,历时273年。

       西周,武王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邶”(今汤阴县东16公里处邶城)。武王死后,“三监”叛周。成王三年(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今安阳地域先属卫国。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后,此地属魏国,后属赵国。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分属河内郡和邯郸郡,辖区内始置安阳县,属邯郸郡。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荡阴县,废安阳县并入荡阴县。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邺城,即今河北临漳西南)。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范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范围。

       东汉末年,今安阳地域属袁绍势力范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攻取邺,重建邺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魏国之都于邺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迁都洛阳,邺城为陪都,为“五都”之一。今安阳市所辖地区仍分归魏郡(治邺)与河内郡管辖。

       西晋时期,复置安阳县,属司州魏郡,统8县,其中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取“商王河亶甲居相”为名。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东魏初年,邺成为东魏的都城,安阳县与荡阴县一起并入邺县。北齐,仍定都于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安阳县更名为邺县,原旧邺县地置灵芝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废诸州总管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相州隶属于河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相州一度改称“邺郡”。“安史之乱”后,唐朝廷在相州等六州置昭义军,治所在相州。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相州属魏博节度使管辖。

       五代时期,后梁贞明元年(915年)于安阳城置昭德军,后废,安阳县属天雄军。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相州安阳城置彰德军。后汉、后周沿袭未改。

       北宋,仍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和相州,相州也称邺都,隶属河北西路。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彰德军为彰德府,领5县。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改彰德府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并于安阳城置录事司和总管府,辖四州五县,属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彰德路为彰德府,治所在安阳城,隶属河南布政使司。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年)封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就藩彰德府。历10王,至明末。清,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彰德府,所辖各县属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北道改为河北道,各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河北道废,所辖各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区,安阳、汤阴、滑县、内黄、林县(今林州)5县均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安阳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4日,安阳城沦陷,改安阳县为彰德县,并在安阳县成立河南省日伪“自治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9日,日军攻占内黄县城;2月12日,日军占领汤阴县城;3月30日,日军侵占滑县县城;4月15日,日军侵占林县县城。日军所占县城均隶属日伪豫北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安阳等县城均被国民党抢先接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县,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安阳、林县、邺县、内黄、汤阴、浚县、滑县、淇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4年9月25日,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1958年4月8日撤销安阳专区,将原安阳专区所属的各县均划归新乡专区。1959年10月1日,安阳县划归安阳市管辖。1961年12月19日,复置安阳专区,辖安阳、鹤壁2市和濮阳、林县、滑县、清丰、南乐、汤阴、内黄、浚县、长垣9县。

       1968年3月18日,安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所辖各县隶属安阳地区。1983年9月1日,撤销安阳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体制。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所辖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1994年1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县级),由安阳市代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