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乌审旗


[日期:2021-01-22]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388次

【由来】
       清顺治六年(1649年)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隶属伊克昭盟。“乌审”系蒙古语译音,意为“网套野兽的工具”。民国元年(1912年),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按其俗称改名乌审旗。

【沿革】
       今乌审旗地,夏代为獯鬻[xūn yù](也作荤粥)部落活动的地区。商代为贡(甲骨文记作“上工下口”)方、鬼方等部族的游牧之地。西周时成为猃狁(犬戎)之牧境。春秋初期白狄、朐衍(义渠戎一支)等部族在此游牧。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诱杀义渠王,攻灭义渠国,在鄂尔多斯西南部设置北地郡,今乌审旗南部属之。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北逐戎狄,略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今乌审旗属之。秦统一中国后,今乌审旗地仍属上郡辖地。

       西汉承秦制,今乌审旗南部、中部为上郡辖地,设奢延、龟兹、高望、白土等县。奢延县治所位于今萨日乌素河北岸(统万城的前身),今河南乡、纳林河乡、沙尔利格苏木等地区为其辖境;龟兹县为安置龟兹人归附而设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兼设属国.亦名为龟兹属国,亦称上郡属国,设有盐官,今达布察克、乌兰陶勒盖地区为龟兹县辖境;高望县为上郡北部都尉治,治所位于今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白土县治所不详,旗境东北部为其辖境。胡同查干淖尔、巴嘎淖尔一带属西河郡虎猛县,为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所。

       王莽新朝(9年—23年)改奢延县为奢节县、高望县改为坚宁县、白土县改为黄土县。东汉,恢复西汉旧名。建武十一年(35年),上郡改隶并州。旗境内有奢延县、祯林县和龟兹属国。奢延县辖地同西汉。龟兹撤县,仍保留属国。旗地东北部为祯林县境。胡同查干淖尔、巴嘎淖尔一带改隶朔方郡大成县。东汉后期,鄂尔多斯地区及乌审旗先后成为匈奴、鲜卑、乌桓、羌等少数民族的牧地。

       三国初,今乌审旗地为西河鲜卑蒲头所据。西晋,今乌审旗亦为羌胡地,旗境南部为奢延县地。

       十六国时期,今鄂尔多斯地区先后归附后赵、前秦、西燕、后秦,今乌审旗隶属之。夏国龙升元年(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今乌审旗南部建立大夏国,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夏国凤翔元年(413年)于今乌审旗南部萨日乌素河北岸建统万城,今乌审旗为夏国京都辖地。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攻夏国,占领统万城,改夏统万城为统万镇,今乌审旗为统万镇辖地。太和十一年(487年)北魏改统万镇置夏州,治所大夏(统万城),今乌审旗为夏州地,南部为化政郡岩绿县地,岩绿县治所统万城。旗境北部部分地区为大安郡长泽县地。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长泽县南移,寄治阐熙郡,治于旗境西南部萨日乌素河岸西,代名郡渠搜县亦侨置于统万城附近。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夏州为东魏高欢袭取。西魏大统三年(537年)西魏占领夏州,统万城为西魏夏州及化政郡的治所,今乌审旗为化政郡辖地。后改化政郡为弘化郡。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夏州归属北周。北周在夏州设有总管府。夏州化政郡下辖岩绿县,州郡县治所同在统万城。旗境南部为岩绿县地,旗境东南统万城东北为弥浑戍辖地。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朔方郡称夏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朔方郡,治所统方城。今乌审旗地属朔方郡。朔方郡下辖岩绿县、宁朔县、德静县、长泽县。岩绿县治所统万城,以统万城为中心的旗境南部为其县地;德静县为北周的弥浑戍,隋初改为德静镇,义宁二年(618年)废镇设县,今乌审召以南为其辖地;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辖境包括今乌审旗西南部分地区。宁朔县在今陕西横山西南,今乌审旗南端部分地区为其辖地。达布察克及以北地区为白城镇辖地。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占据朔方郡,称帝,今乌审旗为其辖地。

       唐初建制承隋制。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改朔方郡为夏州。后又改为朔方郡,贞观二年(628年),灭梁师都,以其地置夏州。同年,夏州(朔方郡)下辖4县:岩绿县改为朔方县,与夏州同治统万城,今河南乡、沙尔利格苏木一带为其辖地;德静县即隋朝德静县,贞观七年(633年)属北开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北开州为化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化州废,仍用德静县之名,隶夏州;今纳林河乡与陶利苏木一带为德静县地,治所在纳林河乡与陶利苏木及巴彦柴达木乡相接的地方,确址待考;宁朔县,永徽五年(654年)从朔方县分置出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年)废,开元四年(716年)又置,开元九年(721年)又废,又并入朔方县,今河南乡以南区域为其县地,治所设在今陕西省横山县芦河边;长泽县,贞观七年(633年)改为长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废州改为县,隶夏州,元和十五年(802年)改属宥州,治所在萨日乌素河岸西,旗境西南部及鄂托克前旗南部为其县地。

       唐朝为安置归顺的突厥汗国的部落,在以夏州统万城为中心的今乌审旗及周边地区设置了羁縻州府。在朔方县设置云中,桑乾、呼延等几个都督府。贞观四年(630年),为安置颉利可汗右部设置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界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颉利可汗右部3个部分为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后领利可汗右部又有两个部归附唐朝,增设思壁州和白登州。云中都督府5个州,隶属于单于都护府。桑乾都督府是为安置定襄都督府突厥人而设,都督府治所在朔方县境内。龙溯三年(663年),安置了4个州,为郁射州、艺失州,卑决州、叱略州。呼延州都督府,贞观二十年(646年)设置贺鲁,葛逻两个州。后又设置閖跌州,隶属于单于都护府。达浑都督府辖安化、宁朔、仆固3个州,也在朔方县境内,今乌审旗南部为其属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定襄都督府,治于宁朔县界,辖有阿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拨延州。静边州都督府下辖北夏州,辖地在今乌审旗中部。

       唐朝在今乌审旗的行政设施还有夏州都督府和夏州节度使。贞观二年(628年)设夏州都督府,治所夏州,领有夏州、绥州、银州。贞元三年(787年)设夏州节度使,亦称夏绥节度使,治所夏州朔方县,长期领有夏、绥、银、宥等州。中和元年(881年),夏州节度使改名为定难军节度使,一直至唐末。

       五代时期,今乌审旗仍为夏州地,夏州治所统万城。同时也为定难军节度使(亦称夏州节度使)辖地,统万城附近今纳林河地区为朔方县辖地。

       北宋、辽、西夏时期,今乌审旗为夏州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一度控制夏州。宋雍熙三年(986年)辽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宋端拱元年(988年),宋廷用李继捧为夏州刺史,治所在统万城。宋淳化二年(991年)李继捧叛宋,以夏州降辽。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军复占夏州,毁夏州城,建制仍存。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今乌审旗为西夏夏州地,统万城为西夏平夏城,在旗中部设王亭镇和德静镇。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征伐西夏,今区境为蒙古辖地。元朝,今乌审旗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辖地。同时又为皇室封地察罕脑儿辖地。至大三年(1310年)设置察罕脑儿宣慰司(掌军民之务边陲军粮之事)都元帅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又设行枢密院。

       明朝初期,整个鄂尔多斯地区为东胜卫管辖。景泰二年(1451年)至明末,蒙古鞑靼孛来、毛里孩、阿罗出、火筛、鄂尔多斯等部落先后驻牧今区境。 明正德五年(151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为便于统辖,恢复万户组织。鄂尔多斯万户此时为右翼三万户主干,驻牧河套。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与清廷订立盟约,承认是清朝藩属。今区境为后金藩属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分为6个旗,置伊克昭盟。今区境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

       民国元年(1912年),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按其俗称改名乌审旗。民国三年(1914年)晋绥分治,建绥远特别行政区,乌审旗随伊克昭盟归其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绥远省,乌审旗随伊克昭盟归其所辖。民国三十三年(1934年),民国政府将乌审旗衙门改为乌审旗政府。同年,中国共产党乌审旗工作委员会建立。民国第二十五年(1936年)2月,共产党组建“乌审县苏维埃政府”,3月撤销此建制称谓。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乌审旗蒙汉自治抗敌联合会建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乌审旗蒙汉自治抗敌联合会改为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共产党建立了乌审旗政务委员会。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乌审旗自治政府筹备处成立。8月10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国民党政府的政权机构消亡。9月22日,因奇玉山部叛乱,人民政府夭折。

       1950年8月25日,乌审旗人民政府再次成立。1954年3月5日,撤销绥远省建制,乌审旗随伊克昭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12月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改称为乌审旗人民委员会。1967年12月30日,乌审旗革命委员会成立,乌审旗人民委员会权力终止。1980年12月2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乌审旗人民政府,仍属伊克昭盟。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