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哈尔滨市呼兰区


[日期:2014-02-1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780次

【由来】
       呼兰之名,以地濒呼兰河得名。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统志》为“忽刺温 ”,到清代称作“呼伦河”、“霍伦河”,最后统称“呼兰河”。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刺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忽刺温”的音转,为“烟筒”之意。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黑龙江将军管辖,于呼兰河口设卡伦。“呼兰”之名始见于官书。乾隆五年(1740年),始设呼兰官庄。因汉人开荒者日益增多,同治元年十一月(1862年12月)设置呼兰厅,驻巴彦。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呼兰厅升改呼兰府,移驻呼兰城。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旧制,废府为县,呼兰府改为呼兰县。2004年2月4日,撤呼兰县设呼兰区,并入哈尔滨市。

【沿革】
       此地在远古时为息慎地;周秦为肃慎国索离人的属地;汉代为挹娄的西境;魏属勿吉国黑水部;晋,扶余国建立豆末娄(豆莫娄)政权,治所在今呼兰境内。隋代归属黑水靺鞨,唐代为靺鞨黑水部北栅地,隶属黑水军(靺鞨黑水分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为栅在讷河北为北栅,讷河南为南栅)。五代附属契丹国,号生女真(据《呼兰府志》记载;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路所辖的蒲峪路,后属上京会宁府,元初属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卫。永乐四年(1406年)8月置兀兰卫。

       清初属索伦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黑龙江将军管辖,于呼兰河口设卡伦。“呼兰”之名始见于官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城,拨兵驻防,编为八旗,设城守尉1员。乾隆元年(1736年),兵部复准,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所属乌兰诺尔站起,至呼兰地方止,设立驿站6台。乾隆五年(1740年),始设呼兰官庄。至乾隆十年(1745年),共计五十庄。此为呼兰之地屯垦之始。

       咸丰年间(1851—1861年)放荒兴垦,进入呼兰河一带的流民日趋增多,迫使清廷于同治元年十一月(1862年12月)设置呼兰厅,治巴彦苏苏,隶于呼兰城守尉。同治二年八月十五日(1963年9月8日),呼兰厅理事同知到任,启用关防,与呼兰城守尉同驻呼兰城。同治三年十月(1864年11月),呼兰厅署移驻巴彦苏苏的中兴镇(今巴彦镇)新建衙署。

       光绪五年七月(1879年8月),裁撤呼兰城守尉,改设呼兰副都统,节制中(呼兰)、南(巴彦苏苏)、北(北团林子)三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于北团林子设置绥化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奏准,将呼兰厅升改呼兰府,移驻呼兰城,同时于原呼兰厅治巴彦苏苏设置巴彦州;于呼兰副都统辖区东境设置木兰县;于呼兰副都统辖区西境设置兰西县,呼兰府领1州2县。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2月,黑龙江将军衙门委任官员勘查划定府厅州县属境及界线。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1906年1月4 日),呼兰府知府驰抵任所,启用关防任事。同年2月15日,裁撤呼兰副都统,呼兰府知府移驻呼兰副都统府第。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呼兰府改为呼兰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实行道制,呼兰县隶属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裁撤道区,呼兰县由黑龙江省直辖。民国十九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2月,伪呼兰县划归伪满滨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伪满皇帝溥仪退位。8月20日苏军进驻呼兰,11月,中共呼兰县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哈北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哈北专区撤销后,由松江省直辖。

       1954年16月19日,松、黑两省合并后,呼兰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5日,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14日,改归新设之松花江专区管辖。1983年10月3日,重新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2月4日,撤呼兰县设呼兰区,并入哈尔滨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